PKU RESOURCES

Day3日记:争做长城好汉,探索帝陵智慧 | 京城奇遇记

2019.08.13
返回列表

时间:2019/8/12

地点:慕田峪长城、十三陵

有句老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小营员们来到万里长城探探路,身体力行、磨砺意志,切身感受一次明代戍守长城战士的光辉时刻。

▲京城奇遇记 跟营实录——王道:燕云故事

手脚并用——慕田峪长城的磨砺

“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

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儿女不屈意志的象征。慕田峪长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作为长城最雄伟壮丽的一段,自古以来,慕田峪长城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葱郁,由于山势缓陡,曲直相间,故极富立体感。

怀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小营员们打败困意,踏着第一抹晨曦大步向前。当天的慕田峪长城特意为小营员们提前半小时开放,避开人山人海,是早起最大的收获。我们也成为了当天登上长城的第一支队伍。

登上8号敌楼,今天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各小组开启竞速大比拼,从8号敌楼到6号敌楼,看哪一组最先抵达,再看哪一组在限定时间内抵达的人数最多。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小营员们意志力的磨练。就像考古学家跋山涉水、穿梭人迹罕至的沟壑荒地,揭密人类文明一样,支撑他们的还有信仰的力量。

陡峭的长城对小营员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但为了快速到达目的地,很多小营员开启了“手脚并用”模式。刚爬上一个敌楼,眼看着后面的队伍追上来了,就又喘着粗气向下一个敌楼奋力奔去。可谓是小小真英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哇哦~我们是第一个到的~”

“你看他们才到前面的敌楼”

“走走走~我们去下一个”

帅!酷!何以表达,唯有街舞!

疲惫阻挡不了成功的喜悦,刚到终点就有小营员兴奋地跳起了街舞。队伍随着延绵的长城在山脊上继续蜿蜒前进,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镜头记下了小营员们灿烂的笑容

深入地宫——探访十三陵

有句话说的好:“古墓看格局”。帝陵的建筑格局,必须经过多年的勘察、遴选、规划、设计、施工等复杂程序后,才逐步定型,布局也体现着古代社会的理念、信仰、等级、禁忌、习俗。而十三陵正是明代等级制度和精神世界的一个典型缩影。

顺着层层的楼梯深入地宫,地下的凉意逐渐驱散了夏日的炎热,变得凉快了起来。带队老师说,帝王在位的时间越长,陵墓修建的也就越久越深入。

有的小营员被保护古迹的恒温恒湿柜吸引了注意力,大声叫着:“陵墓里也有空调啊~”

定陵埋葬着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陵墓。抵达地宫,宏大壮观的陵墓就把小营员们震撼到了。地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左右配殿,巨大的砖石堆砌成数米高的拱形顶棚,精巧的工艺让砖石严丝合缝,一点也看不出突兀的感觉。

老师对大家说,由于挖掘经验不足,早期粗犷的挖掘方式对陵墓造成了损坏,周恩来总理曾就此下令禁止挖掘帝陵墓。这件事在考古史上非常重要,成为中国考古陵墓发掘的转折点,从主动挖掘转变为“抢救性保护”。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些保存完好的珍稀文物,离不开先辈考古工作者的坚守,是他们的努力才得以让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被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和传颂。

地下宫殿——手绘陵寝布局图

中国的传统建筑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见证之一,不仅具有精美绝伦的外观,更具备巧妙的内部设计结构,颇具鉴赏和研究价值。而诸多陵墓建筑,在吸收了古代建筑精髓的基础之上,兼顾传承与发展,更具时代特色,体现了独具魅力的中华精神。

活动的最后一个挑战,便是陵寝布局的绘制。绘图是考古系学生的必修课,是用于考古研究的基础技术科学。绘图在田野考古中至关重要,这是决定考古成果是否准确的基础。

绘图不仅考验动手能力

更考验小营员对陵墓布局知识的理解

“老师老师,这里要怎么画?”

“妈妈,你看我画的对么?”

“好难啊,我不太会画”

在大人的眼里,小营员们握笔绘图的样子可能还稍显稚嫩,但“探索、博物、砺志”的考古精神已经得到了传递。未来陵墓发掘和保护的工作,将是爱好考古的小营员们一展拳脚的新天地!

行程先知道

8月13日游学行程   传承:园林寻梦

颐和园、北京大学

精彩体验:

回廊寻画——佛香阁走廊搜寻彩画

妙笔生花——北大海报创意制作